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 滚动 >

引榕干渠:润泽田园,造福百姓

2023-06-13 11:25:03    来源:揭阳日报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35)


(资料图片)

引榕干渠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望江北路新溪,为引榕干渠过境西湖时新凿渠道。郑楚藩 摄

三洲拦河坝。引榕干渠由此进水闸,直至京南村止。涂英鹏 摄

引榕干渠京冈段鸟瞰。郑楚藩 摄

引榕干渠京南段仅存的阳渠,此段往南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筑为阴渠。张 驰 摄

甜果亭。1958年引榕干渠筑至此亭西边。张 驰 摄

京南水利站旧址,今仅保留干渠穿河涵。张 驰 摄

一渠碧水,润泽万物,庇护百姓。引榕干渠作为新中国揭阳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历经60余载,为城市的生活用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榕干渠迄于京冈街道京南村。2023年初夏,“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京南村东门河头沟片京南水利站旧址——引榕干渠的终点,探访一段揭阳人民群众挖渠引水的流年岁月。□记者 张晓驯

引榕干渠诞于50年代兴修水利热潮

揭阳地处榕江中下游平原,又濒临南海,尽管河道密布,但河床比降小,故在汛期洪水易受海潮的顶托而泛滥,低洼地区常积涝成灾,枯季则咸水上溯而影响灌溉和人畜饮水,历史上揭阳水旱灾害频繁,人民群众对兴修水利的要求迫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省都十分重视水患的治理问题。1952年底揭阳县土地改革完成后,水利建设开始纳入国家经济计划,这一时期,揭阳水利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得到迅速发展。据1992年出版的《揭阳县水利志》载:在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以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得到迅速发展,老虎陂、老雨亭、水吼、新西河等水库,安揭引韩、东凤引韩、北关引韩和三洲拦河闸、罗山拦河闸等引水工程相继建成。随着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促进作用的显现,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更加高涨。1958年至1959年,全县更是掀起水利建设高潮,龙颈、南陇、翁内等大中小型水库和南岸引榕工程便是在此期间相继兴建的。

引榕干渠由榕江南河揭东区境内自三洲拦河闸左岸渠首进水闸,往东流至月城镇棉洋村时,与从新亨镇秋江村建设的引榕(榕江北河)干渠北渠汇合后,继续东行,过榕城区,直至京冈街道京南村止,全长42.1公里。

根据《京冈志》的描述,引榕灌溉渠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兴建水利工程的热潮而诞生的人工河。工程于榕江三洲处筑闸,横锁榕江南河,然后于闸上游开一缺口,挖一渠道,从白塔穿过磐东,进入榕城,直达渔湖,到京冈终点,使淡水从三洲直流至京冈。其中,从榕城至京冈的渠道全长17.5公里,宽15.4米,京冈地域内有2.7公里(干渠终点之外,还有约1公里长的尾渠与新溪接),它的建成,解决了沿渠白塔、霖磐、月城、磐东、渔湖大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和人民生活用水,特别是渔湖咸水为害和食用咸水之苦。

而从相关资料中,我们也了解到:三洲拦河闸枢纽工程位于榕江南河中游,南岸为普宁市南溪镇扬美村,北岸为揭东区霖磐镇三洲村,是一宗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航运和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型闸坝枢纽工程。上游有龙颈、北山、横江等大中型水库调节,流域内水量充沛,1958年兴建的引榕干渠,正是利用了三洲拦河闸拦蓄抬高榕江南河水位,引榕江水经南、北干渠对榕江中下游进行灌溉供水,它的建成,纵贯县域南北,完善了全县的灌溉体系,让榕江水从南河经引榕干渠北、南两渠,穿越了今天的揭东区、榕城区、普宁市和汕头市潮阳区,滋养着两岸的110多万百姓和20多万亩农田,使榕江下游咸水和微咸水地区土壤得到了来自榕江上游清澈淡水的灌溉,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此后,随着揭阳自来水厂的建设,引榕干渠为揭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从引榕干渠直接取水的有霖磐水厂、磐东水厂和揭阳市第一水厂,引榕灌区干渠成为揭阳市饮用水源重要的供水渠道,为灌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在造福着百姓。

参与干渠建设成为村民集体记忆

引榕干渠工程庞大、复杂,整个干渠主要建筑物包括水闸、控制闸、排水闸、涵洞,反虹涵等等,沿途干渠上还有若干大支渠,大支渠上又有许多小分渠,这在缺乏机械作业的年代,其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据1991《渔湖镇志》记载:“1958年,随着全县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渔湖从11月13日起,出动218570人次,奋战40天,挖土244万方,从三洲拦河坝南干渠引水过榕城,切断南窖通过护城河,沿渔湖中心至京冈甜果亭。干渠及公路并筑齐进,全长10750米,渠面宽15.4米,路宽8米。以下设12条支渠及乡道并进,渠宽3~5米,乡道宽4米。共计全长17500米……”

引榕干渠,泽及京冈。虽然那个年代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设备落后,但京冈的村民为了永久摆脱用水桎梏,在建设中热情高涨,干劲冲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了物料、设备、资金以及技术力量不足的重重团难,苦干实干加巧干,摸索出了很多挖渠做堤的经验,涌现了不少“有力有办法的挖渠能人”。采访中,京南村许多老一辈人,至今还口口相传着那段热火朝天挖干渠的历史。

“当年修干渠,没有吊车、钩机,全靠人工起早摸黑用手挖、用肩挑完成,我的父亲年轻时就参与了引榕干渠建设工程,老人家在世时经常跟我们说起当时的情景。”据京南村村委孙伟波介绍,因为渔湖为冲积平原,南北河为聚积土,挖引榕干渠时,只能由耕牛先犁上一米深后,再靠人工用铁铲铲,然后由村民排成人队,将河床底泥沙由低处挑接到高处。当年,京南每个生产队只有两三头牛,他的父亲孙昭光正好从福建石场回到家乡,因为身强力壮,就被大队叫去驶牛开渠,工作非常辛苦。

作为备受水患折磨的乡村,开渠引水是渔湖一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事务。据京南村村干部介绍,其时,全京冈有50多个生产队,当年18岁左右的青年基本都参与了劳动,后来,不少村民还被挑选去参与凤凰、龙颈、新西河等水库的建设。

据京南村78岁的老人孙锦波回忆,引榕干渠通水之后,许多小分渠的挖掘工程也齐头并进进行,当年只有14岁的他,白天上学,晚上还要到工地参加挖分渠劳动。那个年代,京冈家家户户上前线挖基槽,日夜奋战,车拉人担。为了赶进度,经常赶工到很晚,夜晚工地上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工人们锨、挖、镢、刨,尘土飞扬。那会儿粮食少,挖渠只计工分,参加劳动的人每人可分得半斤甘薯,因为成年的父母也另外被抽派去参加“引韩济榕”工程的挖渠工作,家里的小弟弟经常饿着肚子等到大半夜。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干劲冲天,唯恐落后于人。

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渔湖一带先后建成分渠21条,全长共21950米。斗渠毛渠850条。全区水渠、道路一体,合成羽状脉结构,常年渠水流量达4~5立方米/秒,使部分农田实现自流灌溉,驱除了历史性的旱患。此后,挖河泥积肥施田渐成了京冈一带农事活动的一个特色。榕江外溪的土表层泥土肥沃,挖溪土既可为河道清淤又可为农田种植做肥料,改良土壤,这一一举两得的做法,被聪明的京冈农民用来解决农田的施肥问题,沿用至今。

惠民工程驱除旱患造福农田

渠系纵横田间,形成了完善配套的农田灌溉网,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引榕干渠通水后,彻底解决了春耕缺水难题,农作物的收成也开始好转,至60年代,水稻实现了一年二造甚至三造,亩产从两三百斤提高至500斤,甘薯、小麦、水稻、香蕉、柑桔等多类农作物也都好种养了。”在京南村副书记孙伟沛看来,渔湖之所以能够成为揭阳早期最富庶的农业区,赢得“鱼米之乡”的美称,都与引榕干渠的形成和发展有事实上的关系。因为,在引榕干渠修建之前,渔湖常年缺水,咸害严重,田地难种,祖祖辈辈为水煎熬。“京南每年的农历八月至隔年正二月,经常出现水旱灾害,农业生活不得不依赖地下水,群众的饮水也只能依靠打井解决。而每逢海潮上涨,咸水漫泛田园,农作物常受其害,一次咸害,不仅当季作物直接受损,且土壤受到破坏,影响来造,后患绵绵。由于大部分农田得不到灌溉,京南曾出现三年无早稻甚至颗粒无收的现象。遇到干旱严重时,大片农田枯死,一切辛劳白白浪费。”

水渠的修成,给京冈一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到了六七十年代,干渠开发成之后,京冈各地沿干渠兴收水利,先后加挖了接通引榕干渠的多条分渠,四通八达的排灌沟连接到各个田片,形成灌溉网络,滋养了大片农田。1965年,京南小岛片建成京南水利站,干渠主渠从甜果亭延伸至此,主干渠及支渠的配套完善,使得京南灌溉面积达到2000多亩,农田灌溉多由车戽变为自流,部分旱地改为水田,农民踏水车、人力引水的历史结束,京冈一带生产逐渐稳定,作物长势良好,年年丰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此后10多年间,党和政府进一步根治涝患,又大力修筑堤围,兴建农田水利工程,还大搞平整耕地、修筑加宽村道,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至改革开放初期,沿渠流域内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大部分农田成为一年三造、旱、涝保收的沃土。京南可耕种面积达到3000多亩,催生了京冈米、香蕉、竹头甘薯等知名农产品牌。除了种植业,从事其他产业的农民也依赖水渠的贯通实现了增收,利用环绕村庄周围的河道活水,有的联队设闸养鱼、有的养殖户成群放养鸡鸭,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京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也逐渐获得发展,渔湖一带成为令人向往的丰衣富食之地。

渠道变迁以新姿态见证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曾经远离市区的纯农乡村,现已成为畅通景区与城区的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京南辖区内大房企进驻,高速公路经过、现代大桥崛起,昔日壮观的引榕干渠逐渐没有了昔日的风光。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岁月,京南境内的绝大部分渠道已经湮没,仅剩下环市东路京南段约五六百米的一小段阳渠,位于干渠终端的京南水利站也已被拆除。

2021年,京灶大桥动工兴建,这条总长约3.11公里的大桥,将连接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潮汕联络线,采用主线上跨方式与已建成通车的潮惠高速公路相交,自北向南跨越榕江南河。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有效解决榕江南河两岸数十万群众交流往来的交通需求,推进汕潮揭三市同城化发展和经济互补,实现粤东区域高速公路网效益和效率最大化。根据规划,京灶大桥项目的大桥路基段北面就在京南原来的引榕干渠之上,在拆建辅道时,干渠尾渠的364米渠面也被填成平地,往后,这里将是大桥的收费处位置。

目睹这一曾在当地农业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干渠,最后变成了一条隐于地下的阴渠,京南村民心头多有不舍。在京南人的眼里,引榕干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开创美好生活的见证,浸透着京南人心怀理想而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京灶大桥建造辅道时,京南村干部经过与大桥工程部的协商,最终把干渠终端的穿河涵保留了下来。村副主任孙清文告诉记者,特意留着这个穿河涵,除了以备不时之需外,也是为了留下一份念想。引榕干渠,改写了当地缺水的历史,锻造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挖渠精神,对于京南来说,引榕干渠不仅改变了京南人的生存环境,更给京南人注入了改变的勇气,带来了新生的力量。现存的河段和最后的穿河涵作为引榕干渠的遗迹,将与新建的京灶大桥相伴,以新的姿态见证京南的未来。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