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 滚动 >

考生迟到37分入场,人性化处理维护高考“程序正义”

2023-06-12 17:15:56    来源:红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一则关于江西考生涂某某因受暴雨影响,迟到37分钟仍进入考场的网络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对此,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通报称,考生因暴雨影响受困高架,9时22分跑步到达考点门口并紧急求助。在考虑到自然灾害及非人为因素的影响下,9时37分,洪都中学考点为该考生启用了备用考场单独考试。(6月9日《北京青年报》)

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其公平性和公正性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无数考生历经十余年寒窗苦读,都在期待通过这一场公平的人生大考,走向自己想要的未来。正因如此,试卷制卷、运送保管、分发监考……每一个环节的严格保密,都是在捍卫和保障数千万考生的“程序正义”。

在通报发出后,引发诸多网友对于“人性化处理”和“程序正义”的热议。有网友对此表示赞扬,认为考生冒着暴雨跑到考点,考点也为其开启了备用考场单独考试,合情合理,是人性化的体现。也有网友表示,规定就是规定,这样的处理违反了“程序正义”。那么,如何平衡“人性化处理”和“程序正义”间的尺度?

首先,“程序正义”是指裁判过程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的正义,源于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正义本身是客观的、绝对的。而在现实社会,人对正义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因此,在暴雨因素的特殊影响下,有关部门遵循《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考生实际情况,对其启用备用考场单独考试,既是于法有据,也是从人性化的角度维护“程序正义”的体现。

此次考生迟到37分钟后进场考试,导致部分网友滋生不满情绪,不失为一种对破坏“程序正义”的担忧,实属正常。然而,“程序正义”和“人性化处理”并非二元对立。有媒体在微博发布“如何看待考生迟到37分钟仍能进考场?”的投票显示,支持票数为3.9万,不支持票数为7000,根据实际情况定夺的票数为9000.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家对政府部门“人性化处理”的认同。

事实上,在遵循规定的同时,充分考虑考生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决策,这正是高考考务工作人性化的体现。江西省考试院在此次事件中及时回应舆论关切,遵循有关规定处理,事件经过和细节也公开透明。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考生的关怀,又遵循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可谓是平衡“程序正义”和“人性化处理”两者的一次案例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把握好“程序正义”和“人性化处理”间的尺度,防止别有用心者以“特事特办”为由钻规则的“漏洞”,更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应该设立明确的标准和规则,对于特事特办的情况,需制定相应的审批程序和条件,防止滥用。其次,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让公众了解相关规则和程序。最后,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严厉打击滥用特事特办的行为,让违规者付出代价。

事实上,无论是每年高考时交警“护送”忘带准考证的考生,还是一些考点外设立临时身份证受理点,这些人性化的处理方式,都是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现。在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同时,对特殊情况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或许才是对这场考试最佳的“程序正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40/55/12748113.html

关键词:

相关阅读